首页 > 专题专栏 > 特色栏目 > 水利知识

河南水利发展历程

来源:南阳市水利局 时间:2023-08-10 访问量:

“欲兴国,必治水”,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垂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兴水利、除水害活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1949~1957年,河南境内的淮河、黄河等流域相继发生大水,洪涝灾害十分严重。1950年夏,淮河大洪水后,政务院于10月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时成立了治淮工作委员会。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水利史上河南人民治水的序幕。1951年5月、1951年10月,毛泽东主席相继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水方针,实事求是地制订水利建设计划,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管理力量,组建了一支能适应复杂任务的建设大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以防洪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热潮。成千上万的民众奋战在一个个水利工地上,他们靠着手推肩扛运送沙石,筑坝垒堰,兴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

这一时期,水利建设重点是立足于防洪,修建大型水库、建设行滞洪区,对主要防洪排涝河道进行初步治理;同时在豫西易旱地区及沿黄平原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灌溉工程。主要特征是“人海战术”,所有土石方全靠民工挖、装、运、卸、平整、碾压。在此期间,共建成了石漫滩、板桥、白沙、南湾、薄山5座大型水库和523座中、小型水库,加上塘、堰、坝,总蓄水能力达到372亿立方米;整修了淮河干流堤防,开挖了淮河分洪道,整治疏浚了汝河、洪河、颍河、沙河及沱河、惠济河等数十条平原河道;修建了老王坡、吴宋湖、蛟停湖、泥河洼、潼湖等5座滞洪工程。在治理黄河上,发动沿黄群众进行首次黄河大复堤,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此外,还建成了白沙灌区及一批中、小型灌溉工程,群众性的井泉建设和除涝治碱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水土保持受到重视,禹县鸠山、济源蟒河小流域治理成为全国典型,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对各类水利工程的兴建,积累了建设经验,锻炼了水利队伍。

1958~1977年是河南省水旱灾害交替频发期,饱尝水害之苦的河南儿女胸怀水忧患意识和尽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自觉投身于兴水利、除水害的建设中。1958年,中央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后,河南省委提出“苦战三年,从根本上改变河南的自然面貌”“两年实现水利化”的“跃进”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人民大办水利的热情。1958年冬春,全省出动1000万劳动力投入水利建设,中原大地到处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出工人数、出勤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从此,每年的冬春季节各地都要组织广大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南人把这项规模宏大的水利活动称之为“冬春修”。无论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冬春修”从未间断。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全民办水利的极大热情,依靠集体力量,全省先后建成了三门峡、宿鸭湖、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陆浑、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宋家场、窄口等大型水库,续建了宿鸭湖、板桥、薄山、南湾、梅山、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红旗渠、漳南十大灌区工程,新建了陆浑、鲇鱼山、泼河、石山口、跃进渠、引沁、引丹等大型灌区的骨干输水工程及柳园口、三义寨、赵口、渠村等引黄灌溉工程。同时对黄河进行第二次加高复堤,对境内的临黄堤、北金堤、太行堤、贯孟堤以及沁河堤等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培修,整治了卫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洪汝河、涡惠河、颍河、沱河、马颊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和一批中型河道;在山区修建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及中小型水库、塘堰坝和灌溉工程。这一阶段,河南水利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又快速发展的里程,成绩巨大,教训深刻。

1959~1961年,全省连续干旱,提出“以蓄为主”治水方针,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和灌溉工程。但是,在平原地区的河道中节节打坝拦蓄、开辟引黄口门、兴渠废井、盲目引黄、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上升,致使盐碱地面积由1957年的565万亩上升到1961年的1173万亩,粮食产量锐减。河南在教训中醒悟,在平原地区及时转向“以除涝治碱为中心”的治水方针,整治河道,打开排水出路,暂停引黄灌溉,开展打井运动,进行井灌井排,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当时严重的涝碱灾害起到缓减作用。

1964~1977年,除1975年8月大水外,偏旱年份居多,尤其进入20世纪70年代,基本处于连续干旱时期。在这一阶段,河南水利坚持“旱涝两手抓”,在继续搞好防洪体系建设的同时,平原区突出建设旱涝保收田,山丘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农田灌溉工程快速发展,新建、扩建、续建了一大批灌区配套工程,治理了大面积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的政治形势下,全省水利建设摊子铺得过大,突出了群众性,忽视了科学性,不少水利工程缺乏完善的设计,留下了一些问题。在这一时期,难能可贵的是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率领全县人民封沙植树、治水治碱,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全县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靠一锤一钎,在太行山崇山峻岭间、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历时10年的修渠过程中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些战天斗地的精神,都已成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978~199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水利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水利建设开始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效益,水利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首位,确立了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1999以后,为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按照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及时调整工作布局,明确了工作重点,完善了规划,细化了方案,制定了措施,切实把中央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生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水利基础。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国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吹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号角。

2018年,我们深入分析治水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治水思路,谋划推动“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四水同治工作。省委、省政府将四水同治列为全省战略,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和建设规划纲要,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全省四水同治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长挂帅成立四水同治领导小组、十大水利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市县分别成立四水同治推进机构,形成了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的良好局面,治水兴水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黄河,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全省水利系统加快构建水网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大水网,流域中水网,局域小水网,努力实现四大流域统筹调水、全省配水的“一纵三横六区”水资源均衡配置格局,特别是黄河流域要加快建成“一轴两翼三水汇流”的流域水网。